返回

朱元璋能看到我的梦境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262章 262高丽使者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『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』
  雄并起,英才辈出,“起事”者共同组成一个新势力。

  虽然内部有主从之分(后为君臣关系),但并不是集团领袖一人独享威望。

  相反。

  新势力许多成员都兼有英雄般声誉、重大功勋、军事实力以及政治资本。

  所谓“功高震主”者大有人在。

  打天下的任务一旦结束,马上都面临豪强集团内部的权力斗争。

  如何使权力集中并将它真正巩固起来,是开国者需要去思考的。

  故而刘邦用几年时间去除异姓王,朱元璋则是更为精细、稳妥的消灭功臣们,去除对于帝权潜在威胁。

  帝权不会放弃其“家天下”的诉求,妥善稳当的办法在哪,谁也不知道。

  分封诸王的目的,是倚为屏障,使帝室不孤。

  但这目的,却建于一个幼稚前提之下,即诸王永无个人野心。

  为防这一层,又引出实封还是虚封的分歧。

  所谓实封,指亲王有领地,甚至有军队,实实在在拥有一个小王国。

  虚封却只予名号、俸级、庄园,享有地位而不享有实权。

  西汉因为有七王之乱的,东汉都是防之藩王作乱,但是宦官外戚干政又出来了。

  于是曹魏基于东汉问题,主要有两个方向,一个是严防宦官外戚,另外一个就是防之藩王割据。

  正所谓水里葫芦,摁下这个,又浮起那个。

  魏确实不曾在藩王、宦官、外戚问题上吃苦头,却养大了一个官僚家族,司马氏。

  晋武帝的司马炎,自认为把曹家灭亡的原因搞清楚了,那就是魏国“禁锢诸王,帝室孤立”,致使皇帝轻易被人操纵直到把江山拱手相让。

  他绝不能让这种事在大晋发生,于是大封皇族。

  不到四十年爆发八王之乱,外族入侵,狠狠的给高贵的士人上了一课。

  历朝历代都不敢采取这种办法,然后老朱又给捡起来了。

  朱元璋不是不知它的危险和害处,所以捡起来,一是无奈。m.999xs.net

  二来太过自信!

  老朱在宴饮结束后,就放文武百官都回家同家人团聚去了,留下他初具规模的家人们。

  然后开始进行了对子女的教育活动。

  王布犁作为驸马也能老老实实听着。

  朱元璋为了皇权永固可没少下功夫,他寄希望于诸子同心协力,拱卫帝室。

  老朱认为,骨肉之亲将自然达成一种对共同利益的认识,结成紧密集团,而排斥一切试图对此利益加以觊觎的异姓势力或其他集团势力。

  朱元璋从来都不会忘记自己是个屁民出身,所以一直都在磨练儿子们,也要要求他们都要节俭。

  但王布犁却是深刻的知道,老朱的儿子们根本就不理解他爹的良苦用心。

  你苦哈哈一辈子了,连当皇帝都苦哈哈的。

  我们现在生活过的不“快活”,等我就藩之后,必须要快活起来。

  压制的过狠,等他们海阔凭鱼跃后,自然就变得极为张狂,在地方上没少做恶事。

  朱元璋现在都还处于过于自信的状态,觉得自己的教育水平是没问题的。

  当然就事论事,从严于教育而论,确实没有几个皇帝比朱元璋动了更多脑筋,费了更多精力,想了更多办法。

  藩王乱起来,在朱元璋看来关键在教育失败、家法不严。

  只要他这个“老祖宗”抓好子女教育、提前立好规矩,建藩之举必定能收良效,成为帝权的真正保障。

  他无疑觉得这是相辅相成、万无一失的完美方案,甚至历来帝权不稳的死结,到他这儿终于彻底终结。

  不能说朱元璋的法子毫无成效,只是从结果论而言,徒劳无功了属于是!

  当老四朱棣攻破南京之后,朱元璋的自负愿望只能是一厢情愿。

  此时此刻,王布犁就发现年长的几个藩王表演的匠气感很浓厚。

  他们的演技还是过于稚嫩。

  但朱元璋依旧沉浸在自己的说教当中,丝毫没有发现儿子们是否真正的认同他的理念。

  或者是王布犁自己也没有意识到,老朱除了重视朱标这一脉,他的教育只对朱标有效后,其余藩王心中说不准老早就骂娘了。

  大家都是皇帝的儿子,凭什么就你就能当皇帝?

  朱元璋太迷信自己榜样、感召力、权威和精心规划的蓝图,他以为自己已然做到尽善尽美,一切尽在掌握中。

  “以后子孙,不过遵守成法以安天下”,别人没有理由也不可能照他的安排行事。

  许多人都认为孙猴子本领再大也跳不出如来佛手心。

  自视甚伟者,常犯此类毛病。

  作为枕边人的朱明秀很快就发现了自己的丈夫在神游天外,不知道再想些什么。

  她倒是早就习惯了,反正每年父皇都会这么做,忍一忍就过去了。

  于是朱明秀把自己的小手轻轻的放在王布犁手上:“夫君,我手凉。”

  “我给你暖暖。”

  王布犁小声说着话,把朱明秀的双手握在自己的手中。

  这一幕被旁边的临安公主瞧见了,用手捅咕了一下李琪,让他瞧瞧妹夫是怎么疼自己女人的。

  李琪连忙把临安公主的手放在自己的心窝上,哼了王布犁一声。

  王布犁都懒得搭理他,这小子的
第262章 262高丽使者(2/3).继续阅读
《 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 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